前言
要说起陈佩斯,大家脑海里第一印象估摸就是他站在春晚舞台上那边狂嚼面条的样子。
当年这个小品不仅打破了春晚语言类节目的先例。
这更让小品这个艺术样式正式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此后,他更是越发如虎添翼,和朱时茂合作连续推出了《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等11部经典小品,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数不尽的欢笑。
不过,年近71的他,近日又一次突破了“天花板”。
这不仅让他的老朋友朱时茂和唐国强一下子都沉默了。
这更是让整个娱乐圈都陷入了沉寂。
“文艺片”的逆袭
要说今年7月,陈佩斯的一段道歉视频在网上疯传,结果让这位71岁的老艺术家不断登上热搜榜。
原来,他自己编导拍的电影《戏台》,碰巧遇上《长安的荔枝》《你行!你上!》这些大流量电影,结果就这样被压在了旁边。
排片比例一度大幅下降,首日的票房预售简直低得让人担心。
甚至有不少网友打趣说,连奶茶店一天的营业额都比不过。
所以,他特意发出了关于改档的声明,还在视频里郑重其事地向大家表示了歉意。
没想到吧,这一次真心的道歉反倒成了事情转机的关键点。
大家都在大喊着要把欠陈老师的票补回来,然后就开始自发地帮忙宣传《戏台》了。
而且,电影一开始放出来之后,大家也都赶紧邀亲朋好友一起去看了。
不过,陈佩斯这部电影,大家看了也没觉得失望。
点映那会儿,有人笑得拍大腿,也有看到感人部分忍不住流泪的。
网上的评价也是一片好评,有不少人感慨:“这次票补得真值,陈佩斯依然是那个能让人笑着掉眼泪的老艺人。”
不过电影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那段“真假霸王”。
剧里,黄渤扮演的包子铺伙计被军阀认成了个红人,硬着头皮用唐山话唱起了《霸王别姬》。
而尹正扮演的那个真正的霸王,倒在后台被打得晕头转向。
黄渤那“乱七八糟”地唱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台下的军阀们笑得前仰后合,台上的戏班子却都眼眶都红了。
这种荒谬到极点的戏剧情节,让观众在前半段笑得直拍大腿,到了后半场,不由得眼眶都湿润了起来。
除了黄渤之外,陈佩斯在片里的演出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是令人感到震撼。
有一场戏让他扮演的班主侯喜亭撞柱自杀,拍摄时他坚持不用假柱子,结果额头当场鼓起了个像鸡蛋那么大的包。
监视器前的职员们都吓得不轻,他却一边揉着额头一边笑着说:“那声闷响要是能让观众记住,挺值得。”
不过,他那几乎偏执的敬业精神,可不仅仅体现在这些小事上。
在拍电影的时候,为了一个戏班后台的镜头,美术组花了三个月时间在横店搭建场景,连墙上贴的戏单都找老艺人亲手写的。
黄渤饰演的包子铺伙计“大嗓儿”在一场戏中出现了穿帮镜头,他坚持让大家全部停下,重新调试道具的角度,确保画面没有瑕疵。
或许正是因为这份执着,才让《戏台》变得如此精彩纷呈。
很多看过电影的人甚至都说,感觉“头皮一阵发麻”。
有网友打趣说:“不如让娱乐圈一起看《戏台》,学学啥叫‘把观众当明白人’。”
要是把《戏台》称作陈佩斯的“封神之作”,那么他和朱时茂合写的小品倒是打下了稳固的“基石”。
“喜剧宗师”的跨界江湖
1984年除夕那个夜晚,陈佩斯穿着宽大厚重的演出服走上央视春晚的舞台时,谁也没想到他即将写下历史的一页。
那会儿,在小品《吃面条》里,他扮演的那位跑龙套的陈小二,为了一个镜头差点儿和导演起了冲突。
导演朱时茂逼着他吃了好几碗面,看到他撑得直不起来,那模样把全国观众逗得直流眼泪。
这段表演大概七分是真情流露,三分有点夸张,不仅把小品变成了春晚的必备节目,还让“陈氏幽默”在全国范围内火得不得了。
不过,很少人知道,这个经典小品差点就遭遇了夭折的命运。
那会儿,陈佩斯和朱时茂住在天坛宾馆,一边打磨剧本,一边琢磨着下一步的演出。
因为实在买不起粮票,想离开三回,打算收拾行李走人,可每次都是被剧组找回来。
最终,这个小品也算是春晚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类节目了。
也更加巩固了两人作为“喜剧双子星”的身份。
不过,除了朱时茂之外,这位“喜剧宗师”和唐国强其实还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情谊”。
那会儿,他们俩曾一起努力促成《三国演义》中扮演赵云的张山和陈佩斯的妹妹陈丽达的婚事。
那时候,张山经常跑去唐国强家吃饭,没多久就认识了陈佩斯,后来还和陈丽达也有了一点交集。
在陈家父子和唐国强的“神助攻”之下,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成了夫妻。
张山为了爱情退出了演艺圈,专心回归家庭,成了圈内大家口中的“宠妻狂魔”。
除了小品和电影之外,陈佩斯在话剧方面也收获了不少荣誉。
“戏比天大”的坚守
在2015年,陈佩斯下了个令人吃惊的决定,自己出钱亲自制作了话剧《戏台》。
为了把民国时期戏班的氛围还原得更逼真,他坚持用清朝端砚、故宫马鞭这些真正的文物作为道具。
就连后台那茶壶的包浆厚度都得符合民国的质感,结果就把成本带的直线上升啦。
尽管如此,这出话剧的第一轮票房还是不怎么样,不过他还是坚持不走商业套路,甚至自己掏钱为巡演做补贴。
结果,这份坚持打动了观众的心。
五年后,那个话剧巡演来到上海,黄牛票价格居然炒到了三倍的原价,还是有不少观众深夜排队,就是为了能亲眼看上一眼。
后来,陈佩斯打算把话剧《戏台》拍成电影,可没想到屡次遇到撤资的情况,真是挺扫兴的。
为了填补资金的空缺,他咬咬牙,把在北京的房子给抵押了出去。
儿子陈大愚也掏空了所有存款,连老搭档朱时茂也拿出养老金来帮忙。
拍摄过程中,陈佩斯更是“固执”到极点,为了还原1925年广和戏楼,剧组专门做了11的实景还原。
黄渤从两米高的台子跳下去摔伤了,余少群为了演戏,勒紧头部差点缺氧,陈佩斯自己爬上十米水车,连续拍了三十次,撞到柱子的场景不用替身,木桩被砸得咚咚作响。
不过,正是这些经历才“铸就”了让人震撼的电影版《戏台》。
而陈佩斯的文章更是登上了《人民日报》。
今年8月,他那篇叫作《“长期主义”就是“戏比天大”》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刊登,反响可真是挺大的。
“陈佩斯这回真是把天花板都捅破了!”、“人民日报都认可了,还有谁还能不服气?”这些说法,简直是源源不断。
在这篇一千字的短文中,陈佩斯以“戏班班主”的身份,坦率地说出了中国文艺圈的那些难题:
如今许多人把观众当成割韭菜的工具,却忽略了观众才是舞台上真正的主角。
可以这么说,他凭借自己的经历和实际行动,让朱时茂、唐国强以及整个娱乐圈都哑口无言。
这事儿也让大家都清楚了,所谓“戏比天大”,并不是说要死守那些旧规 old-fashioned 或者盲目坚持传统。
其实呢,关键还是对艺术的敬重,以及对观众的尊重。
或许,陈佩斯最令人难忘的地方,不在于他创造了多少票房奇迹,而是在于他用一辈子去诠释了“戏比天大”的真正含义。
这样的精神,真该让所有从业的人都佩服,更应该被整个时代牢牢记住。
领航配资-炒股配资技巧-配资公司排行-配资app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