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这个词,经常被代指一些顶级科学技术产物,而如今却逐渐变成了一个略带调侃的贬义词。
最初,这个明珠是圆珠笔尖上的圆珠,当人们经常以此嘲讽中国工业不行的时候,我国钢铁产业被迫炼了一炉圆珠,把全世界圆珠笔产业打破产了。
随后,这个明珠变成了芯片,光刻机,而随着华为麒麟芯片和国产光刻机的崛起,被再度打脸。
现在“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就成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想要论证外国比中国强的名词,而在中国实现突破后,也常常有人戏称,下一个明珠是什么?快点让中国研发出来吧,的感慨。
而如今,还真的又出现了一个所谓的“明珠”,那就是核磁共振。
01医疗领域的“明珠”
说起核磁共振仪,大家脑海中都应该会浮现出一个躺平的圆柱体,中间是个床,人躺进去之后再出来,就完成了一次核磁共振检查,而一次检查,动辄就是几百上千元,许多老百姓都感觉,不过是躺进去一下,这也太贵了。
核磁共振检查其价格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是没有能力制造核磁共振设备的能力的,不仅设备要从国外进口,就连维修人员和器件都要从外国买,而其高达成百上千万元的价格,最终也只能由消费者承担。
核磁共振的原理其实并不难,众所周知,组成人体大部分的是水,而水中的氢元素就是核磁共振的关键,因为氢原子是“磁性原子核”,这种原子核的必须满足质子或是中子的其中一个为奇数个,才能产生核磁共振。
而如果想要以此来治病,那么就需要对人体施加强磁场,让氢原子能够产生核磁共振,向仪器和医生反馈身体病情。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施加强磁场,听起来好像放个磁铁就能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核磁共振仪需要的磁力并非磁铁所能解决,而是需要超导磁体组成的超导线圈来产生强磁场,并且因为常温下超导磁体并不能达到强磁场地步,因此还需要将超导线圈保持在零下260度的超低温环境中才行。
如何制造超导磁体?其他零部件如何在零下260度的低温状态下运行?其配套的设备设施等,都是难题。西方为垄断核磁共振仪,甚至在拆解维修的时候,都不允许其他人旁观。
核磁共振仪关乎民生,健康,其发展将深刻影响我国医疗领域,然而由于其极高的成本代价和极难的科研挑战,几乎没有任何企业敢于挑战这个领域。
制造出先进的国产核磁共振仪,直接关系到亿万老百姓的健康和利益。但这对于国内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医疗设备行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很长的时间里,我国医疗器械企业也几乎不敢涉足这个领域。
02卧薪尝胆取得突破
1982年,我国开始着手准备核磁共振的研发,历经十年,1992年,我国终于研制出了第一台核磁共振仪,不过只有0.6T,但也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的突破。
T也就是特斯拉,是用来描述磁场强度的,一般来说磁场越强,那么显示的画面就会越清晰,如果说0.6T是老式照相机,那么2007年,我国实现了1.5T,就相当于是高清数码相机了。
2015年,国产自研的3T级别核磁共振仪正式亮相,2020年实现5T,而今年年初,更是推出了彩色核磁共振,从只能检测氢原子,到更多的磷,钠原子,从“黑白相机”到“彩色单反”,我国实现了核磁共振的立体化和彩色化。
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一个接一个的被摘下,象征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盛,而在曾经嘲讽中国科技实力不行的“工业皇冠明珠”的种种文章之下,如今则充斥着网友们的臆想的新的“明珠”。
在评论区中,有把电脑显卡称为“明珠”的,有把可控核聚变称为“明珠”的,更有甚者,把足球水平当做“明珠”,好家伙,你们是把这里当成许愿池了是吧?
但这也象征着,如今的人们有着更加清晰的眼光,能够明辨是非,公知们吹嘘的所谓那些科学技术,皇冠明珠,不需要别人为他加冕,委以虚名,能够让平民老百姓用得起,用着放心的高科技,才是真正的皇冠明珠。
参考资料:
1、《央广网》《我国成功突破“多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彩色医学影像即将登场》
2、《环球网》《生产线上的中国丨核磁共振技术突破国外长期封锁 这家研究院是如何做到的?》
领航配资-炒股配资技巧-配资公司排行-配资app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